“那一棵松——卓鶴君寫松作品展”近日在桐鄉大可藝術園盛裝展出。自本月27日以來,吸引了大量觀眾前往參觀。
  提起“新浙派山水”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黃賓虹、陸儼少為代表的一代泰斗宗師,而第二代的領軍人物,中國美術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卓鶴君,無疑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代表之一。
  在學術界。一直把浙派山水視為“根正苗紅”的正統,而卓鶴君卻是其中最為特立獨行的一位,他把最正宗的中國山水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元素結合在了一起,形成別具一格的“卓氏”山水。
  12月27日,由桐鄉大可藝術園主辦的“那一棵松——卓鶴君寫松作品展”,在桐鄉大可藝術展覽中心拉開大幕。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91件,參加開幕式的嘉賓和觀眾以及“卓粉”多達千餘人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展覽在卓鶴君先生藝術生涯中具有特別的意義,卓鶴君是杭州人,這卻是他在浙江的首個個展。特別的“卓氏”繪畫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饕餮、一場高級別高水準的文化大餐。
  展覽將持續到1月2日。
  首次個展——
  “卓氏山水”的漫漫長路
  這是卓鶴君的在浙江省的首次個展!
  如今,作為卓鶴君而言,已是浙派山水成就斐然的領軍人物,竟從未在浙江辦過個展,這讓人感到非常意外。
  卓鶴君,1943年出生在杭州的一個商人家庭,從小受家人和師長的藝術熏陶。1978年恢復高考,進入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山水畫研究班,正式拜師陸儼少門下,成為中國美術學院第一屆研究生。
  卓鶴君無疑是幸運兒,在恩師的指導下,接受了最為原汁原味的山水研習,領悟了中國文人畫的精義,練就了扎實的功底,為他今後的藝術求新創變之路夯實了基礎。
  中國畫一直講究傳承,而這絕非簡單的沿襲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中國畫的傳承一直被學術界激論。
  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正視自己,眺望遠方?是一代代藝術家追求的永恆話題。
  既要傳承又要創新,談何容易!
  1985年,正值“85美術新潮”。卓鶴君作為第一批出國講學的美院教員,第一次踏出國門到美國講學。此次美國之行,打開了卓鶴君求新創變之門。
  當他第一次看到西方藝術大師的原作,就被深深的震撼了!
  “外國人已把當代藝術中的各種材料、媒介玩到了極致,這使我感到不跳出這個圈子,創新無從談起。”採訪中,卓鶴君如是說。
  懷著對中國畫傳承發展的擔當,之後每次出國講學,都成了卓鶴君學習西方藝術的良機。在這過程中,他逐漸將西方現代藝術元素融入到了中國傳統山水中。
  筆墨當隨時代,卓鶴君更是覺得,要發揚、保存中國畫的底蘊,挖掘中國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,在此基礎上轉型才能自然朴實,洋為中用、古為今用。不排斥西方,也不能冷落傳統。
  “在這過程中,我總結了三條經驗,一要有自己的想法;二要敢畫壞畫;三要在畫壞的基礎上在把它改好!” 卓鶴君認為。
  從第一次接觸西方藝術到如今已過去30年,“卓氏山水”以它雄渾的氣勢,新穎的形式,絢麗的色彩在當今畫壇獨樹一幟。但他仍謙虛的表示:“我只是做了一點嘗試而已。”
  就是這一點“嘗試”,讓卓鶴君30年來潛心中國傳統山水的傳承探索,直到今天才在浙江舉辦首次個展。
  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擔當,讓在場所有觀眾為之感動!
 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郎紹君贊之:“一個人把人生中最好的30年用於這‘一點’嘗試,這嘗試絕對非同一般!”
  筆走“偏鋒”——
  那一棵松·傲然挺立
 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是,本次展覽沒有看到他慣常的的山水,而是圍繞著寫松展開。
  這也是他的松樹題材首次與觀眾見面,讓人眼前一亮。
  作為畫家個體的單一題材表達,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彩至極,懸松、塔松、山松、鬆林、鬆濤、松海……可謂“到處皆詩境,隨時有物華”。
  展出的作品中,其中一幅作品吸引了諸多凝視:一整棵松樹傲然挺立在畫面的黃金分割線上,虯枝粗壯有力,松針倔強的直衝四周,張力十足。畫面的下方五彩斑斕的一塊整石,顯得特別搶眼,整幅畫面又極富視覺衝擊力。
  中國山水畫的設色形式分為水墨、青綠、金碧、淺絳四種,每種都是以一種相對單一的形式存在。
  而這張作品,正是把濃墨的松樹和斑斕的色彩糅合,並巧妙的有機結合起來。這就是“卓氏繪畫”的獨到之處——把對比色放在一起,和諧而不突兀、又不破壞整體畫面感,把似與不似的內容,主觀的存在於畫面。
  在提到這件作品時,卓鶴君談到:“這都是我吸收了西方繪畫中的用色,但石頭並非五彩斑斕。西方在印象派之後,色彩開始傾向主觀表達,而中國山水也是抒發個人情感的,這就是中西方融合統一的例證。”
  中國繪畫有著它獨特的人文底蘊,題款中一句“影混鴛鴦色”更讓人浮想聯翩。很多觀眾驚奇地發現,色塊中每種顏色都能在中國傳統祥物鴛鴦中找到。這就是中國繪畫的魅力所在,不禁讓人想到齊白石那件著名的作品《蛙聲十里出山泉》。
  此外,卓鶴君的繪畫,主要集中在水墨和色彩兩方面。這兩方面在他的畫面中交相輝映,並徜徉在中國元素和外來元素中,再配上宋版木刻的題款入畫,顯得極具個性,讓人感受到卓鶴君對張揚畫面的控制和整理能力。
  有人說卓鶴君的畫很“正”,是因他一路走來都追隨著大師的腳步。
  而卓鶴君的畫“潮”,是因為他的“抽象現代性”又走在了很多人前面。一位觀眾告訴記者,“卓鶴君畫的松樹,每一根松針都能刺痛觀眾,但這種刺痛是幸福的,因為這是觀眾與藝術作品產生了隔空的對話,就是這種對話才能產生心靈的碰撞。”
  很多人說卓鶴君的畫向東方又向西方,用理性包容的姿態,讓觀眾感受到卓鶴君承上啟下的藝術擔當——“無論如何,卓鶴君都是當下中國畫壇獨樹一幟的存在。”(記者 吳順華)  (原標題:那一棵松——卓鶴君寫松作品展 綻放大可藝術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k44kkwp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